1989 年 12 月 3 日《中国环境报》、《环境保护导报》相继刊登了《空中死神危害翠屏山》、《污染紧逼宜宾城》。文中指出,市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仍居全省各城市之首,超过国家标准 2.9 倍,酸雨 PH 值低达3.18,大气中悬浮颗粒物逐年增加,达每立方米 0.69 毫克,环境污染较严重。引起了宜宾地委、地区行署及县级宜宾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宜宾城区从 1989 年 2 月开始创建五条无黑烟控制街的建设,1990年制发了《关于宜宾市烟尘控制区(街)建设和管理的通知》,1992 年县级宜宾市开展创卫生城市活动,1994 年开始取缔、关停的“十五小”企业。2000 年,我市开始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工作,坚持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市政府下决心坚决关闭淘汰了宜宾豆坝电厂、宜宾发电有限公司、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老生产线、宜宾天竹公司老生产线、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火电、建材、造纸、轻工、化工、电石、煤炭落后产能企业,鼓励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工业项目,不仅解决了长期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二氧化硫、烟尘、恶臭污染的问题,也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腾出了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特别是华电宜宾发电有限公司 2012 年 12 月 30 日关停,实现减排二氧化硫 4180 吨,减排氮氧化物 1504.9 吨。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企业和大型燃煤火电厂的降氮脱硝工作;大型燃煤电厂(含热电联产)已全部建成烟气脱硫除尘设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十五”末的 17.355 万吨降低到“十一五”末的 9.9 万吨。 2013 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实施淘汰工业落后产能工作,淘汰火电、造纸、化工、水泥、煤矿等行业一批落后产能企业 103 户,同时大力促进我市清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五粮液集团锅炉“煤改气”工程不断推进,中核建中淘汰 2×6000 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新建 2 台各 15 蒸吨的天然气锅炉,2014 年已完成 27 台计 203 蒸吨燃煤锅炉淘汰和煤改清洁燃料工作,使得中心城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减少。2014 年我市中心城区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为 27μg/m 3 ,与上一年相比,我市中心城区二氧化硫下降 42.5%。2014 年 8 月,我市被四川省循环经济促进会确定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调研示范基地”。根据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批复,宜宾被列为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之一。1998 年市府办成立宜宾市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开展规划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编制了《宜宾市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总体规划》。为确保“总规”实现,还对污染治理资金筹措规定,采了 10 条主要环保监督管理措施。其中包括珙县芙蓉矿务局洗煤厂、黄桷庄电厂脱硫工程等工程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市酸雨率已降至 10%以下,降水 pH 值在 6.0 以上,我市已经成为非酸雨区。 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市开展了长宁河流域污染整治、南广河流域污染整治、箭板河流域污染整治、清溪河流域污染整治等工程,1994年开始取缔、关停的“十五小”企业。自 2000 年开始,市政府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老生产线、宜宾天竹公司老生产线,督促五粮液集团、天原集团和丝丽雅集团开展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天原集团在内的数十个企业出城入园。同时,在全市范围内修建污水处理厂,统筹推进“三江九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数十亿元,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城的污水处理厂均投入运行, 102 个乡镇修建了生态模式的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据统计,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从“十五”末的 6.57 万吨降低到“十一五”末的 5.48 万吨。截止 2014 年,全市 10 个区县中,翠屏区、长宁县、南溪区、江安县达省级生态区县标准。建成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 8 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12.81%。长宁县蜀南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受到环保部、财政部等高度肯定。建成市级及以上生态小区 92 个、生态乡镇41 个、生态村 1700 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