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居世界第四位,草地居世界第二位,林地居世界第八位,但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分别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35%、43%、25%和 38%。我国土地资源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多,土地质量低。我国尚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滩涂等大约有 9.3 亿亩,主要分布在坡陡土薄的山地、干旱缺水的西部或低湿渍涝的洼地,开垦难度较大。 多年来,由于人口激增,人们向土地过度索取,如乱砍滥发、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使大地母亲伤痕累累。耕地迅速减少 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工矿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占用大量耕地,从 2001—2009 年,全国耕地面积从 19.14 亿亩下降到 18.24 亿亩。2009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态势有所减缓,基本维持在 18 亿亩红线以上。利用效率低下 早在 2006 年,中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 130 多平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 82.4 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 83.3 平方米的水平。时至今日,这种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土地退化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每年流失土壤 50亿吨,居世界之首。如此下去,我国近 1 亿公顷的耕地会在 100 年内消失。我国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 27.33%,约有 4 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200 亿元。我国土壤污染严重,目前每年工矿业废水总量超 500 亿吨,相当于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一年流量,其中 80%以上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流入江河湖海。我国盐碱化严重,每年因盐碱化废弃的土地约 375 万亩,其中耕地盐碱化每年使粮食损失 207 亿吨。 |